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五蘊山頭一段空

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

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公。

(無名老宿)



色、受、想、行、識五蘊如山般橫亙於前,看似沉重,卻在山頂處忽現空性。這空,非虛無寂滅,而是無有不變,無常不實,性空的顯現。

即使與你共修同行,出入佛門,同走一條路,我們仍可能擦肩而過。因為五蘊所蔽,各自沉迷於假相、分別、執念,無法真正相遇。

這身體不是我們的,而是借來。我們在這臭皮囊中住了無量劫——起居、輪迴、修行——但到頭來,仍然未識「主人公」:那不生不滅、不染不淨的自性、真如、本心。

猶如住屋之人,日日進出,與窗、門、家具交互,竟將屋中陳設誤認為就是「屋」。真正的「屋」,未曾顯現,因為從未被覺察。

佛法說,我們活在五蘊裡。聽來玄妙,其實說的就是每天經歷什麼、感受什麼、想著什麼、如何行動、如何認定自己。

我們一生都受五蘊影響:肉身的感受、情緒的起伏、念頭的浮動、意志的驅動、自我意識的擾動。這些構築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構成了我們與自己真如擦身而過的原因。

然而,五蘊本身並非惡。它是自然流轉,是「屋」的結構。錯的是我們習以為常地錯認五蘊,把反應當成自己。結果呢?就如那首詩所說:「同門出入不相逢」。我們與自己的本性在同一屋簷下,卻一直擦肩而過。



Atop the mountain of the Five Aggregates, all is void,

Though sharing one gate, we meet not coming or going.

For countless eons I’ve rented this house,

Yet to this day, I do not know the true maste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