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吉祥寺賞牡丹. 蘇軾. 人老簪花不自羞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蘇軾)



老人頭上戴花不覺害羞,倒是插在老人頭上的花該感到羞恥。沿途繁華,連綿十里皆是簾幕高掛珠簾半捲;帶醉踉蹌而行,藉路旁物事來支撐搖晃的身軀,這樣的醉態自然引人側目,令人發笑。。

蘇軾年華雖老,態度卻坦然;簪花彷彿與年齡不相稱,但他卻不拘世俗、率性而為。

「花應羞上老人頭」和「醉歸扶路人應笑」兩句,表面上是自嘲,實際上隱含對世人眼光的調侃和暗諷世俗的虛偽與偏見。蘇軾不在意世俗的禮教及世人的嘲笑,我行我素,表現出一貫求真,反對拘泥的性格。

為何「十里珠簾半上鉤」,都在看他的醉態?蘇軾暗藏弦機,以「十里」拉開空間的廣闊感,卻以「半上鉤」定格在一個瞬間;繁華如流水,稍縱即逝,曾經的榮華與輝煌的仕途戛然而止,就如半捲的珠簾,恰似定於人生某個未完的片刻,令他既留戀又無奈。

這首詩除了描繪賞花醉歸,弦外之音蘊含蘇軾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對世俗眼光的調侃,以及對自由灑脫精神的追求。他透過深邃的筆調,將時間凝固於珠簾半捲的微妙狀態,看得出他既無奈又豁達。

蘇軾以酒為伴,卻不以酒亂性。他「敢醉」,自知其醉,醉態可掬,也「敢醒」,不以為恥,笑看人生,甚至化為詩意。自詡佛性高的他,這種行徑與佛教五戒中的「不飲酒」相違背,但酒詩中時常流露出一種與佛性相通的哲理,也是一番境界。

An old man sticks a flower in his hair, and feels no shame;

Perhaps the blossom blushes, resting on such aged brows.

Drunk, he staggers home, clutching fence and tree,

All who pass can’t help but laugh aloud.

Ten miles of pearl curtains hang in half-drawn arcs,

Like silver nets curved softly in the breez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