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花開滿樹紅後續篇

 殞花隨風靜,空相映月明,

枝禿心自怡,無常亦真情。

(狗尾續貂)




Fallen flowers settle with the breeze,
Void and form glow with moon’s ease,
Though branches bare, the heart stays free,
Impermanence reveals truth’s glee


花開滿樹紅

 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

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知玄(悟達)




花開時繁盛,花落時空寂,僅剩的一朵花,雖還在枝頭,但最終逃不過隨風而逝的宿命。

花開滿樹紅也好,花落萬枝空也罷,甚至明日定隨風的結局,都只是無常的表象,猶如人生的榮耀與遺憾。

如何從嘲諷無常的冷眼,轉向接受並讚頌「空」與「相」的智慧,該是詩人所想。

                                            Blossoms fill the tree with red,

                                            Petals fall, bare branches spread,

                                            One lone flower lingers still,

                                            Tomorrow, with the wind, it will.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一擊忘所知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掦古路,不墮悄然機.

(香嚴智閑)


真正的覺悟不是靠知識堆砌或苦修得來,而是在一瞬間放
`下執著,一個人如果能瞬間放下腦袋裡的雜念,不用硬逼自己修行,自然顯露本性。一擊頓悟,行為舉止間自然流露出古老智慧和正道的精神,保持純粹與超脫,不會再落入世俗的狡詐或機械化的思維中。

但修持和頓悟並非截然分開,而是像爬山:修持是腳下的路,頓悟是到了山頂。大多數人需要這條路來提升智慧,只有極少數天賦異稟者能直接「飛越」。詩歌的浪漫在於它展現了頂峰的風景,但現實中,我們多半還得一步步走。

One strike forgets all known,
No need to cling to practice shown,
In every move, the ancient path takes flight,
Never falling to silent schemes of might.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滄溟幾度變桑田

 滄溟幾度變桑田,唯有虛空獨湛然,

已到岸人休戀筏,未曾渡者要須船。

(龜山正原)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唯有虛空不變。

已經到達彼岸的人不必再執著於筏(工具或方法),而尚未渡河的人則需要借助船(修行或指引)。這種清晰的比喻,既不故弄玄虛,又能讓人一讀便懂,確實很有魅力。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門只是渡河的工具,到達彼岸後若還執著於筏,反而成了障礙。很多人窮盡一生追逐修行的形式,卻忘了放下才是真正的解脫。

Countless times the seas and lands trade their reign,
Yet only the void remains, pure and unyield.
Those who’ve reached the shore let the raft go free,
While those yet to cross still need a boat to be.

 

 



五十六. 古之所謂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


古之所謂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還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也無迎,

 還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也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李翱)


這極致隱逸情懷確實有種迷人的魅力,那種灑脫很容易讓人沉醉其中,單單迷戀這種清靜自在的感覺。然而,如果只留戀這份過情,卻忘了在紅塵中磨礪、在紛擾中覺悟,就真的是本末倒置。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這詩的隱逸固然美好,但它更像是一個片刻的停留、一個修行的片段,而不是全部。真正的結果應該是在紅塵的淬煉中生出來的覺悟。那種在紛擾中不亂、在磨難中不退的定力,才是修行更真實的果實。

不說破,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是禪詩能穿越時空、流傳至今的一大魅力。它們往往不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像一陣風、一片雲,輕輕拂過,讓你自己去體會、去琢磨。這種開放性正是禪的意境:不執著於一端,引人自省。

 

Must I dwell in seclusion to delight in the wild,

All year long, no farewells, no greetings to abide,

At times I climb straight to the solitary peak’s height,

Under the moon, parting the clouds, I laugh with delight.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五十五.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四大由來造化工

四大由來造化工,有聲全貴裏頭空,

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趙州從諗)

 


四大元素構成世界,但它們本身無常且空無自性。

聲音因""而生,因""而美,同時也因""而無常,這正是佛教思想中""的多重面向。

這詩借樂器的特性來比喻""的珍貴,萬物的多樣性源於""的靈活性。空不是缺陷,它的價值不在於否定,而在於它賦予了無限可能。

一個沒有執著、雜念的心,才能產生清明與智慧。外在環境或許相同,但內心決定了我們的感受。就像樂器因""而發出清音,人若能放下執念,心境也能轉為平和。這正是佛教轉念即解脫的智慧。

這首詩從宇宙萬物的構成,到聲音的美感,再到人生的態度,層層遞進。讓空從哲學概念變成了可體驗的真理:萬物因空而生,因空而異,因空而美;世事無常,心轉則境轉,帶有濃濃的禪味,讓人讀後心生寧靜。

The Four Elements Shape the Work of Creation

All Sounds Resound Due to the Emptiness Within

Do Not Resent That It’s Not Shared with the Common Folk

For the Tunes of Gong and Shang Are Simply Different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五十四. 知吾卒之可以擊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干尺絲綸直下垂

 干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船子德誠)



這是個放下執念、順應自然的過程。頓悟不在於強求,而在於有足夠智慧掌握機會。

人生最寶貴的不在物質的佔有,而是心靈的得著。

追求功名、財富、成就等世俗目標是執著

因執念而生無盡紛擾一個念頭引發千萬念頭,欲望、得失、煩惱如水波般層層疊疊,讓心難以平靜。

夜靜水寒,環境清冷,魚不咬鉤打破了期待,現實的無常提醒我們放下,從執念中抽離。

真正的收穫往往不在我們苦苦追尋之處,而在我們停下來的那一刻,表面上是空手而歸,但月明成為唯一的收穫,這不是失落,而是一種澄澈的覺悟。




A thousand feet of silk thread hangs straight down,
One ripple stirs, and ten thousand follow in its wake.
In the still night, the water’s cold, the fish won’t bite,
The boat returns empty, laden only with moonlight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五十三. 視卒如嬰兒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塵勞迥脱事非常

塵勞迥脱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黃檗希運) 



想有所得,就必先有所受。沒有那番苦寒,哪來的清香?

能從世俗的紛擾中拉出來不是尋常小事。修行得抓緊關鍵、全力以赴;沒有過程中的磨礪淬鍊,又怎能得見自性?

寒不是外來的苦,香也不是外賜的賞,只是我們凡夫把它分成因和果;寒與香本來無二,就是自性真如。

Breaking free from worldly toil is no common feat,
Seize the rope’s end tight and forge through the fray.
Without a chill that pierces to the bone,
How could the plum blossom’s fragrance strike the soul?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五十二.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


護生須是殺

 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

會得個中意,鐵船水上浮。

(龐蘊)


護持眾生的真如本性,必須殺盡妄念,斷絕執著,斬斷一切貪嗔痴、是非分別的妄想。只有當這些內心的障礙被殺盡,修行者才能安居於清淨境界。若能領悟這殺的真意,已是一種內在的、心靈層面的超越。

 



對比所羅門的審判與南泉斬貓

在《聖經》中,所羅門面對兩個爭奪孩子的母親,他假意要將孩子劈成兩半,結果一個母親願意放手,另一個執意爭奪。所羅門通過這個試探,精準地判斷出誰是真母,因為他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能的情感——母愛與放下。這個策略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未真的執行殺戮,只是用威脅製造了一個極端情境,讓真相自然顯現。最終,沒有人受傷,爭執也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反觀南泉斬貓,他面對的是一群僧人為了貓而爭執。他選擇直接殺貓,試圖用行動震懾他們,打破執著。然而,結果卻不如人意——僧人們沒能開悟,貓卻無辜喪命。

這裡的差別很可能在於「時機和境遇」。所羅門的試探建立在對人性情感的深刻洞察上,他的對象是普通母親,情緒和動機相對單純而直接。而南泉面對的是修行中的僧人,他們的執著可能更深層、更複雜,涉及自我的證明、團體的對立,甚至是修行上的傲慢。殺貓這種單一的激烈手段,可能不足以觸及他們內心的真正障礙。

南泉可能錯判時機情況。禪宗的教法講究「應機施教」,要根據學生的根器和當下狀態來調整方法。南泉或許低估了這些僧人的執著程度,或者高估了他們對這種極端行為的領悟能力。如果他像所羅門一樣,先試探一下比如假裝要斬貓,觀察僧人的反應,或許就能看出他們是否準備好放下,而不是直接動手,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所羅門的成功在於他給了當事人選擇的餘地,而南泉卻直接剝奪了這種可能性,變成了一場單向的「教訓」。


禪宗公案南泉斬貓


禪宗公案南泉斬貓

南泉普願禪師的弟子為搶奪一隻貓而爭執起來,南泉要他們說出個道理,否則要殺貓。

大家無言以對,南泉就把貓給殺了。

當趙州從諗禪師回來,南泉把斬貓的事告訴他,趙州就把鞋子脫了,放在頭上走出去。南泉說:「你當時如果在場的話,這隻貓就不會死了。」

*************************************************************

殺生在佛教中是重罪, 南泉是得道高僧, 怎可能造如此罪業?

為什麼要殺貓?如果只是為了打破執著、激發反思,那麼手段是否可以更激進,比如殺僧人,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殺貓可能是因為貓是爭執的「焦點」,一個外在的象徵物。

眾生平等, 貓就不該被視為低人一等. 貓是爭執的「焦點」, 但爭論的是人, 罪魁禍首是人, 直接摧毀執著的人不是更好嗎? 

確實,禪宗的教學手法常常不走尋常路,用激烈甚至令人不安的方式來刺激學僧,讓他們從慣性思維中驚醒。但南泉斬貓這種劍走偏鋒的方式的是極端和充滿風險。這種方法到底有沒有成效?

這些僧人好像無一成材,如果最終沒能點化任何人,甚至還造成了困惑或誤解,那麼這樣的「偏鋒」是否值得?

公案的目的是[斬斷妄念或斷絕執著]。要啟發眾生有千種手段」,教化點醒執迷的方法多得是,為什麼非要選一個這麼極端、這麼難以自圓其說的方式呢?這個公案的設計確實讓人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不必要地冒犯。

但願這公案只是俗世的寓言,如把公案改寫如下,是否比較好些呢?

****************************

 一日,南泉普願禪師見寺中僧眾分為兩派,為一隻貓的歸屬爭執不休,聲音嘈雜,久久不息。南泉走進堂中,拿起那隻貓,高舉於眾人面前,說:「你們說得出道,這貓便得自由;說不出,我便斬之。」 

僧眾面面相覷,有的沉默,有的試圖爭辯,卻無一人能言中要旨。南泉見狀,緩緩抽出刀,作勢要斬。

眾僧一時屏息,有的驚呼,有的低頭,但無一人上前阻止。南泉停下手,目光掃過眾人,問:「這貓何罪?你們為何不救?」 沉默片刻,一老僧終於起身,說:「貓無罪,罪在我等之執。」南泉笑曰:「既知罪在汝心,何不放下?」說罷,他將刀收回,將貓輕置於地,拍手令其自行離去。 

晚間,趙州從外歸來,南泉問:「今日之事,汝何以處之?」趙州不語,脫下草鞋,置於頭上,轉身而出。南泉點頭曰:「若人人如汝,貓何須受驚?」

對比所羅門的審判與南泉斬貓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五十一.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一路通時路路通,誰分南北與西東

 一路通時路路通,誰分南北與西東。

春風不管鄉談別,到處桃花似舊紅。

(楚石禪師)


條條大路通羅馬,萬法歸宗,萬川歸源;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說到底,法門無限,只要掌握其中一門精進修行,最終都可登彼岸得證涅槃。

要修行便該放下分別心;桃花便是桃花,不會因開花時間不一土壤有別便不同;修道也是一樣,那管南北西東鄉土何處,只要得其法,人人也可證涅槃。

All roads lead to open paths;

No need to distinguish north, south, west, or east.

The spring breeze shows no regard for distinctions in accents or origins.

Everywhere, peach blossoms bloom as in days of old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龐蘊)


境隨心轉,內心清淨,所看到的世界也會展現出純淨與美好。而內心般若智慧的啟發,能讓人從最平凡的事物中看到無窮的意義,每一朵花、一寸土,都能化為智慧的鏡像,映照出淨土與如來的存在。

「色身雖大,內無智慧,即非大身;色身雖小,內有智慧,得名大身」。修行不必一定追求高深,反而應該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去觀照和體悟。一花一草亦有大道理,不僅提醒了修行的平實,也讓人看到宇宙的智慧體現在平凡之中,正如一滴水也能映照整片海洋。

With a single thought of pure serenity,

Everywhere, lotus blossoms gleam.

Each flower holds a pure domain,

Each land reveals a Buddha's reign.



五十.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 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 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 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