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龐蘊)


境隨心轉,內心清淨,所看到的世界也會展現出純淨與美好。而內心般若智慧的啟發,能讓人從最平凡的事物中看到無窮的意義,每一朵花、一寸土,都能化為智慧的鏡像,映照出淨土與如來的存在。

「色身雖大,內無智慧,即非大身;色身雖小,內有智慧,得名大身」。修行不必一定追求高深,反而應該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去觀照和體悟。一花一草亦有大道理,不僅提醒了修行的平實,也讓人看到宇宙的智慧體現在平凡之中,正如一滴水也能映照整片海洋。

With a single thought of pure serenity,

Everywhere, lotus blossoms gleam.

Each flower holds a pure domain,

Each land reveals a Buddha's reign.



五十.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 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 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 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圖形期自見

 圖形期自見,自見却傷神

已是夢中夢更逢身外身

水花凝幻,墨彩染空塵

堪笑兼爾,俱為未了人

(澹交)


從內省迷茫、質疑真假、感悟無常,到最後坦然面對未悟。這看似是感嘆自嘲,實際是領悟到向上精進的必要,從而通往解脫的方向。

Graph forms await self-seeing, yet seeing self exhausts the spirit,
Already a dream within a dream, now meeting a self beyond the self,
Water blooms congeal into phantom essence, ink hues stain the void’s dust,
Laughable, you and I alike, both but unfinished souls.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吾道本無我,未曾嫌世人

 吾道本無我,未曾嫌世人,

如今到城市,彌覺此心真.

(皎然)


地藏菩薩的宏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慈悲心的極致體現。

真正的修行者不僅僅是「不嫌世人」,更會以慈悲心去對待每一位眾生。這種慈悲心並非止於不嫌棄,而是積極地承擔,引導和幫助他人脫離苦海,無論對方是善是惡,是迷是悟,都以平等的態度去關懷。

吾道本無我,未曾分世人。

善惡皆應渡,悲心念眾生。

入世如孤燈,靜照凡塵影;

青竹聞經韻,聲聲度心靈。


四十九.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與眾相得也。


至道無機但杳冥

 至道無機但杳冥,孤燈寒竹自青熒,

不知何處小乘客,一夜風來聞誦經。

(皎然)


整夜誦經,只是流於表面,如未能領會其中的精髓,恐怕會偏離佛法原本意圖。孤燈與寒竹雖然寂靜,卻散發著自然與靈性的生機,而一味誦經的人則顯得呆板與單一。

經是死的,世界是活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用心去感受與體悟,將那些看似抽象的道理融入生命當中。


The Ultimate Way, formless yet profound,

A lone lamp glimmers, bamboo coldly surrounds.

From somewhere afar, those who mistake chanting as the essence of cultivation,

Through the night, scriptures vex and linger on breezy strands.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秋風落葉滿空山

 秋風落葉滿空山,古寺殘燈石壁間,

昔日經行人去盡,寒雲夜夜自飛還。

(皎然)



修行人滿寺,得道少於塵。

意不合便去,空山寂無人。

寒雲不嫌棄,夜空自來巡。

菩提心內覓,玄外枉勞神。


修行人多, 得道人少, 不合意便離去, 留下空蕩的寺院, , 那若寒雲不嫌棄, 自在地在天地之間去又來。

不知[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修行白費了。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問余何事棲碧山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


禪宗講求內心平靜與解脫,放下執著,超越凡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自然的流轉、時間的無常對已入清淨世界,空靈之境的詩仙已無影響。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原來也有充滿禪味的作品,是人生的矛盾或是其後人生的轉變呢?



Why do you ask me why I stay in these emerald hills?

I smile without reply, my heart is at peace and still.

Peach blossoms flow with waters, far they drift away.

Another world lies beyond, untouched by mortal fray.



四十八. 兵非貴益多

 


兵非貴益多,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摧殘枯木倚寒林

 摧殘枯木倚寒林,

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

郢人哪得苦追尋?

(大梅法常)


世俗通常追求成長、精進和生命的蓬勃發展,枯萎的東西是負面的,代表衰敗或失敗。在禪宗的視角,摧殘枯木並不是要歌頌毀壞,而是用枯木作為一種象徵,指向超越生滅得失的境界。這可是無用之用,也可是從執著中解脫出來

真正的自然不僅是順應春夏秋冬的輪替,而是超越這些表象,體悟生命的本質。枯木不隨春天而動,是它已經不再被外緣所牽引。一切生滅都是虛幻,真正的自在是內心。

枯木已經無求無執,而郢人卻還在苦苦追求,這種對比本身就是一種對執著的教化,讓人反省。`

A ravaged dead tree leans against the cold forest,
Through springs aplenty, its heart remains unmoved,
The woodcutter passes by with no regard,
Why should the craftsman of Ying toil in pursuit?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幸為福田衣下僧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閒人,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百丈懐海)


       看破 是見透世間的虛幻,放下 是釋下內心的負累,自在是從中獲得輕安,隨緣 則是順應自然而不勉強。這就像修行的層次,一步步走向解脫。人生裡的人、事、物,總在聚散之間流轉,能看透緣聚綠緣散,心裡多少會多一分坦然。

Fortunate to be a monk beneath the robe of blessings,
In the vast universe, I’ve won the life of a carefree soul.
Dwelling where fate allows, departing when it fades,
I let the breeze carry the white clouds as it may

 

 



四十七.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違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其側者,陣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仗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 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 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而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一池荷葉衣無數

 

一池荷葉衣無數,滿地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屋入深居。

(龍山和尚)

野蔬充膳甘長,落葉添薪仰古槐

遠離貪欲,淡然面對物質的匱乏, 融入自然,不受六塵影響,

追求內心平和,尋找真如本性,可算真正的超凡脫俗。


A pond full of lotus leaves, countless as clothes they seem, 

Pine flowers scattered on the ground, plenty enough to feed. 

Barely had the world discovered this hidden retreat, 

Already I've moved my thatched hut, seeking solitude deeper indeed.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四十六. 凡軍好高而惡下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軍無百疾,是 謂必勝。邱陵隄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 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 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 、蒹 葭、林木、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姦之所也。


見道方修道,不見復何修

 見道方修道,不見復何修?

心性如虛空,虛空何所修?

遍觀修道者,撥火覓浮漚,

但看弄傀儡,線斷一時休

(司空本淨)


修行不是為了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是要認識心性虛空清淨無為。見道之後,修行的意義在於放下,除去妄念和執著,而不是增加;若不見道,則修行的方向容易迷失。

在禪宗中,「見道」指的是直接體悟自心本性,而不是僅僅依靠外在的儀式或教條。沒有這種體悟,修行就如同盲人摸象,缺乏方向。

在火中尋找泡沫,執著於虛幻不實的東西,徒勞無功。 修行若只停留於表面的動作,則像傀儡一樣,只靠線牽引,線斷了便一事無成。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四十五.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勿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

(六祖慧能)


佛法很好,著於佛法很不好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會游泳的人享受戲水的樂趣,不會游泳的人被水滅頂

當人心陷於無明,對佛經的理解就僅停留在文字表面,無法真正領會佛法的智慧。

當開悟時,佛法便超越文字限制,轉化為內心智慧,能靈活運用,指導人生。

佛法的學習和實踐不能只停留在唸誦等形式上,而必須透過內心的覺悟去體會其深意。修行之道在於轉化自己的內心,而非被經文和自己的妄念牽著走。

When the mind is lost, the Lotus turns it astray;

When the mind awakens, it turns the Lotus instead.

Reciting scriptures long yet grasping no light,

One becomes a foe to their very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