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黃庭堅. 黃菊枝頭生曉寒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黃庭堅)



黃庭堅《鷓鴣天》一詞,作於與友人史應之即席唱和之時。全詞語氣放逸,情境歡愉,乍看之下近乎「放蕩形骸」,但細讀之後,卻能感受到其中蘊藏的深情與哲思。

首句「黃菊枝頭生曉寒」,以秋日清晨的寒意開場,既是時令之描寫,也暗示人生步入晚境。緊接著「人生莫放酒杯乾」,則是對生命的熱烈擁抱,勸人即時行樂,不虛度光陰。橫笛斜吹、醉中簪花、帽冠歪斜,皆是放逸之態,卻不失風雅。

然而,詞中最令人動容的轉折,莫過於「身健在,且加餐」。這句平實之語,像是醉中忽然清醒,提醒自己:既然身體尚健,就該珍惜當下,好好吃飯,好好活著。這種清醒,不是對歡愉的否定,而是對生命的體悟。

「舞裙歌板盡清歡」,在描寫一場清雅閑適的宴樂,非盛宴之喧,而是淡淡的幸福。「黃花白髮相牽挽」,更可視為黃花少女與白髮老人共舞於秋風之中,既有溫情,也有滄桑。正因如此,才會引來「時人冷眼看」- 世俗眼光往往不解這種跨越年齡、身份的交情,便以冷眼旁觀之姿自居。

此詞創作於文人雅集中的即席唱和。在這樣的語境下,黃庭堅放下平日的清峻與道學風骨,以戲筆寫真情,以放逸寫清醒,以自嘲寫尊嚴。他不是不知禮法,而是選擇在有限人生中,尋一點真樂,一點真我。

這首《鷓鴣天》不只是風花雪月的詞作,更是一位詩人在晚年風霜中,對生命的低語與高歌。他以自樂自娛、侮世慢俗的方式,發洩心中鬱結與不平,也以坦然之姿,掙脫世俗的束縛。在世人冷眼之下,他不瞋、不辯、不羞愧,只將真情付與詩。

這樣的放逸,不是輕浮,而是自然,是真。

 


Chrysanthemums bloom, morning chill begins to bite.

Life’s too brief—don’t let the wine cup stay dry.

A flute slants through wind and rain, half a tune,

Flowers pinned in drunken hair, hat worn askew.

Still healthy? Then eat well.

Dance skirts swirl, song boards tap—pure joy.

Yellow blooms and white hair entwine in step,

Let the world cast its cold-eyed gaz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