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張養浩)
一輪明月如鏡般高懸天際,是誰將它打磨得如此光潔?月光照亮天地,映透山川河流。月光與露水共同洗滌夜空,銀河清澈平靜風波,比平常夜晚的月光更明亮。毫無障礙下,可看到月中桂樹的影子婆娑搖曳。老子高聲歌唱,想問問月中嫦娥,在這樣美好的夜晚,心中卻泛起一絲懨懨,這種情緒,從何而來?,除了喝醉浮一大白,還能怎樣?
張養浩在這首曲中幾乎用整個篇幅描寫月的「清」、「冷」、「無礙」、「普照」。但如此美景下的結果是「懨懨」,謀求一醉。
人都在追求美好,但也常常在美好面前感到無力,甚至生出一種難以言說的「懨懨」,只求一醉- 這正是人之為人的矛盾與深情所在。
這種情緒,其實在多愁善感的詩人中屢見不鮮:
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美酒,卻無人共飲,愈美愈孤。
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色雖好,卻隔千里,惟有寄願。
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光普照,卻照不回親人。
這些詩人都在說:美景無罪,但它喚起的,是人心深處那些無法達成的願望。
即使在最美的夜晚,人心依然會懨懨。這種「美景在前,卻謀求一醉」的矛盾,正是人生的本質之一。這首曲的結尾之所以動人,因為它不是逃避,而是坦然承認:即使在最美的夜晚,人心依然會懨懨。
月光無礙,人心卻常有礙。這首曲不只是中秋的吟唱,更是人間深情的低語。
Who polished
this flying mirror in the sky?
Its light
pierces the heavens, imprints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Jade dew
glistens, washing the autumn sky—
The Milky Way
lies still, without a ripple.
Brighter than
on ordinary nights,
Unhindered,
the moonlight dances with osmanthus shadows.
I raise my
voice in song,
And ask
Chang’e:
On such a fine
night,
With this
weary heart—
How could one
not be drun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