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
白居易以一連串的比喻構築出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這首《花非花》該是他最空靈、最難以捉摸的作品之一。
由於這詩的主體未明,故有著不同的解讀,人言言殊:
悼亡之詩:有學者認為這是白居易悼念亡人之作,與《真娘墓》《簡簡吟》情調相近,皆表達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咏妓之作:也有說法認為詩中描寫的是官妓的短暫相會——夜半而來,天明即去,如夢如雲,無法尋覓。
禪宗哲理:「花非花」本身就是佛家語,象徵萬物皆空、幻象不實。整首詩也可視為對「如夢幻泡影」的生命觀的詩意表達。
去者已矣,無從追考,唯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好佛理,我獨偏愛這是一首寫禪宗哲理的詩。
特以《金剛經》語法,為白居易〈花非花〉作註解:
花,即非花,是名花。
見之如夢,念之如霧。
來者無來,去者無去,
唯心起滅,幻中有真。
霧,即非霧,是名霧。
半夜浮現,天明消散。
如春夢之短,如朝雲之遠,
非可執,非可尋,但可感。
此詩非詩,是名詩。
言語之外,意境之中。
白居易不言佛,卻語空;
不說理,卻入理。
Not a
flower—yet named a flower.
Not a mist—yet
felt as mist.
It comes at
midnight, uncalled,
It fades by
dawn, unheld.
It arrives
like spring’s brief dream—how long?
It departs
like morning cloud—nowhere to see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