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採桑子·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呂本中)

 


這首詞用字簡單,不用典故,感情自然流露。以江樓月為喻,前後兩段皆以「恨君」起句,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走向。

上片的「恨」是反語,實為讚歎月亮,無論行至何方,總與人相隨不離,象徵一種恆常的陪伴與不變的情感。

這是人世間一種對「常」的渴望;希望愛情如月般不離不棄。然而佛法指出,世間一切皆無常,緣起而生,無有自性。這種「不離不棄」的理想,其實是對「常」的誤認,是情感的執著。

下片的「恨」轉為真實的怨懟。月亮雖曾圓滿,卻終將虧缺,象徵情感的無常與分離。這一段揭示了世間萬物的本質:如月之盈虧,無法操控,難以長久。

愛情的圓滿只是暫時的因緣聚合,始終會隨緣散去。若執著於「團圓」,便陷入苦海,因為「待得團圓是幾時」本身就是對未來的妄求。到時,又會生「待得分離是幾時」的念頭,循環不斷,痛苦不絕。

萬法唯心。月亮不曾離去,也不曾靠近,它只是心之所想;月之盈虧也如是,皆因感知被蔽而起念。

無論是讚其不離,或怨其虧缺,都是對「君」的投射與執取。若能如實觀照,便能無憾也無「恨」。

呂本中以同一月色,寫出兩種情境。若能從「恨君」的執著中醒來,心境自能澄明。這不是否定情感,而是讓情感回歸其本來面目。正是:

月無心,照江樓,

人有情,起別愁。

盈虧本是緣生滅,

聚散豈非無更迭。

 


I grieve that you are not like the moon above the river tower,

Wandering north and south, east and west,

Wandering north and south, east and west,

Yet always beside me, never apart.

I grieve that you are like the moon above the river tower,

Full for a moment, then waning again,

Full for a moment, then waning again,

When shall we meet in perfect round once mo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