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驅車上東門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導讀:人生如寄,不如飲酒

這首〈驅車上東門〉,是一場由墓地開始的思索。詩人驅車出城,來到城北的墳地,白楊蕭蕭,松柏夾道,環境的蕭瑟與莊嚴,讓人不由自主地沉入對死亡的凝視。他說「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不是哀悼某人,而是面對死亡本身 - 那種沉寂、不可逆、無聲的長夜。

接著,詩人將視線從死者轉向生者。他說「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我們不過是暫住人世,生命脆弱得像朝露。即使是賢人聖者,也無法逃過死亡的送別。這種認知,不是悲觀,而是清醒。

然後,他轉向批判:那些服食丹藥、追求神仙的人,多數反而因藥而誤。他不嘲笑他們,只是指出虛妄的代價。最後,他說:「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與其追求不可能的長生,不如在有限的生命裡,好好活著 - 喝酒、穿潔白柔軟的衣裳,享受人間的片刻安穩。

這首詩的力量,在於它不逃避死亡,也不神化生命。它既不悲傷,也不歡樂,而是以一種冷靜的語氣,說出最深的哲理:人生如寄,不如飲酒。這不是頹廢,而是清醒;不是放棄,而是選擇。

讀這首詩,不妨問問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我是否也曾為了不可能的事,錯過了眼前的美酒與白衣?

譯文

我驅車出城,來到東門外,遠望城北的墳墓。

那裡白楊蕭蕭作響,松柏夾道而立,氣氛陰沉而肅穆。地底長埋著昔日的亡者,他們已沉入永恆的黑暗,長睡於黃泉之下,千年也不再醒來。

 

陰陽交替,時光流轉,人的生命就如朝露般短暫。人生匆匆寄居於世,壽命不如金石般堅固。千年萬代皆相繼死別,即使聖賢也不能幸免,無法超脫。

為求長生妄服丹藥,多數人因而被藥石所毒害。與其如此,不若飲美酒、著綢絹,樂眼前片刻安穩。

總結

這首詩由墓地的蕭瑟景象起筆,逐層深入死亡的沉寂與人生的無常,最後轉向對虛妄追求的批判與對現世享受的肯定。這不是頹喪,而是清醒;不是逃避,而是直視。詩人以冷靜的語氣,寫出最深的哀思與最坦然的生活哲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