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導讀:悲歌之上,誰是知音?

這首詩像是一場由遠而近的凝視。從「西北有高樓」開始,詩人先描繪出一座高聳入雲的樓閣,空間層層遞進,綺窗、阿閣、三重階,彷彿引領我們走入一個幽深的情感場域。樓上傳來弦歌之聲,悲切動人,詩人不禁問:「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這一問,既是對歌者的揣測,也是對情感深度的驚嘆。

但詩的核心不在於歌者的悲,而在於聽者的孤。「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一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哲學層次 - 真正令人痛苦的,不是悲傷本身,而是無人理解的悲傷。知音之稀,成為詩人最大的感慨。

這裡的「知音」,不是賞識才華的伯樂,也不只是情場中的伴侶,而是一種能與自己心靈共鳴的人生夥伴。他可能未曾出現,也可能早已離去;他可能是摯友、愛人,甚至是理想中的自己。詩人願化作雙鴻鵠,奮翅高飛,既是逃離孤寂,也是對理想知音的嚮往。

讀這首詩,我們不妨暫且放下訓詁與典故,問問自己: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也曾有一段悲歌,只因無人聽懂而更顯沉重?是否也曾渴望,有人能在我們最深的情感處,輕輕應聲?

若有,那麼你已是這首詩的知音之一。


譯文

西北方有座高樓,高聳入雲。這樓有由鏤花木條交錯編成精美圖案的窗格,也有建基於三重階梯上的樓閣。

樓上傳來弦歌之聲,其音悲切動人。誰能彈出如此悲傷的曲調,莫非是杞梁之妻。

那高亢清亮的音調;隨風飄揚;至樂曲中段,旋律迴盪不定。她每彈一次琴,便嘆息不止;情感激昂中仍帶著深深哀愁。

不需要婉惜歌者的痛苦,更該感傷的反是世上理解她,懂得她心意的人太少。但願與她化作一對大雁,自由自在,振翅高飛。


典故補充:杞梁為春秋時齊國人,戰死於城下,其妻哀號不絕,感動天地。此句借典以形容歌者之悲。


總結

此詩由空間描寫入手,逐層深入至聲音、人物、情感,再由個人悲傷擴展至知音難尋的感慨,最後以鴻鵠雙飛作結,既是逃離,也是理想。整體結構如樂曲般層層遞進,情感波動深沉而不失節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