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鏇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導讀:《明月何皎皎》——夜深愁思,男女皆可共鳴

《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是一首典型的夜愁詩。詩人以明月起筆,描繪夜深孤寂的場景,逐步展開旅人或閨人心中無法排遣的愁思。全詩結構嚴謹:由「月光映幃」的靜景,轉入「徘徊難眠」的動態,再到「客行思歸」的心境,最後以「淚下沾裳」收束,情感層層遞進,直至潰決。

男女視角的爭議

  • 男子遠遊之說 詩中「客行雖雲樂,不如早鏇歸」一句,明顯帶有旅人思歸的語氣。古代「客行」多指男子在外求仕、經商或遠遊,這使得詩的主人翁很容易被理解為一位漂泊在外的男子。夜深愁思,無人可訴,正是遊子心境。
  • 女子閨怨之說 然而,詩中也有「明月照我羅床幃」「淚下沾裳衣」等細膩描寫,語氣柔婉,場景多在室內,這又讓人聯想到閨中女子對遠行丈夫的思念。女子夜不能寐,獨自徘徊,淚濕衣裳,正是閨怨的典型意象。

詩意的模糊與普遍性

這首詩的魅力,正是在於它的視角模糊。它既可以是男子在外思歸,也可以是女子在家思人。無論男女,詩中所表達的「夜深愁思、無人可訴」的孤獨感,都是人之常情。這種模糊性,使詩意更具普遍性,讓後世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

導讀小結

《明月何皎皎》是一首以夜景為引,展開愁思的詩。它的主人翁既可能是遠遊的男子,也可能是閨中的女子。這種不確定性,反而讓詩意更為開闊,情感更為深沉。它提醒我們:人生在世,無論身在外途或居於閨房,孤獨與思念都是共同的經驗,而明月正是這份情感的見證者。

詩文演繹

月色皎潔,清光灑在那絲織的床帳之上。明心中憂愁,輾轉難眠,只好披衣起身,在屋中徘徊。客途中雖有些許歡樂,終究不如早日歸家。

走出門外,獨自徘徊,滿腔愁思又能向誰傾訴?伸頸望遠,找不到目標,只得回房,淚水潸然,沾濕衣裳

總結:

此詩以明月為引,展開一夜的愁思與徘徊,從不能寐到淚濕衣裳,層層遞進,情感真摯。它不僅是懷人之歌,更是人心之鏡 - 愛侶分隔,特別孤獨,在夜深時分這感覺格外煩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