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走出城門,放眼望去,滿目荒丘與墳墓。這不是旅途的起點,而是生命的回望。他看見古墓被犁為田,松柏被砍作薪
- 死者的安息地,成了生者的資源。這樣的景象,不只是荒涼,更是殘酷。
但這殘酷,是否也是現實?發展城鎮、開墾土地,古今皆然。詩人未明言批判,只是靜靜地記錄:記憶之地被改造,哀思之物被焚毀。這種「新與舊」的衝突,不易平衡,也不易言說。
開首「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語氣平靜,卻藏著深深的無奈。死去的人漸漸被遺忘,活著的人日漸親近
- 這是世情,也是人心。你是否也曾感受到這種變化:昔日摯愛,如今無人提起;新來之人,漸漸成為生活的全部。
詩人不是在責怪誰,只是在記錄一種感受:人世的更替,記憶的流失,倫理的崩塌。他不是在批判,而是在悲傷。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這兩句,將視覺與聽覺交織成一幅淒涼的畫面。風聲蕭瑟,白楊搖曳,像是為死者哀悼,也像是為生者低泣。但詩人真正的痛,不止於此。
他說:「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無誘因」- 故鄉已無親人(去者日以疏),現居之地卻有人可親(來者日以親),回去的理由漸漸消失;二是「無路徑」- 故鄉已非舊貌(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記憶中的家鄉已陌生,回去也不再是「歸」。
這種「既無理由,也無可能」的雙重失落,正是詩人最深的痛。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 不是不知道家在何方,而是不知自己還能否回去?
這首詩不只是寫景,更是寫心。它不求語不驚人,只願讓人讀後沉默,心中微微一震。
詩文演繹
死去的人日漸被遺忘,活著的人卻日益親近。走出城門,來到郊外,放眼望去,只見遍地荒丘野墳。
古墓都被犁成了耕地,墓地中的松柏也被砍作柴薪。
秋風吹拂下,白楊樹發出蕭蕭悲悽聲,惹起人們悲涼愁緒。
想返回故鄉啊,卻找不到歸途,也沒有回去的理由。
總結
這首詩以冷峻的筆調描寫出城所見的荒涼景象,從生死無常、世道變遷,轉入對故鄉的思念與無力回歸的悲哀。詩中既有對現實的批判,也有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是東漢末年動亂時代知識分子精神困境的寫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