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苦中作樂〕與〔甘之如飴〕




〔Happiness in Hard Times 〕譯作〔中作樂〕,不知會否把講者氣壞。

應該不會吧,面對艱難時刻,講者都能找到樂趣,這等茶杯裡的小事,當然不會受影響,何況講者是外國人,也不知中文的含義。

老夫野人獻曝,譯之為〔甘之如飴〕。

〔艱難〕與〔〕是兩種不可混而為一的境界。〔中作樂〕與〔甘之如飴〕,是不同層次兩碼子的事。

心中有,其無窮.縱能中取樂,必未能除。

惠能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就是兩個層次,高下立分的明證。

明白了當中的了分別,參透了其間的意義,可以不到這個分享會了。

說到苦,佛法中對的分析見解,自有一番工夫。

善知識,佛陀成道後的第一個夏天於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所說的佛法四聖諦:、集、滅、道,就是佛陀體悟的生命實相,證得的解脫之道。這也是諸小乘眾的所依,更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礎與根源。

佛陀勸諫我們要〔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

〔彼云何名為諦?所謂諦者,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欲不得,取要言之,五盛陰。是謂名為諦。〕《增一阿含經.四諦品》

〔心經〕說〔無、集、滅、道、無知亦無得〕。

要無,離得樂,甚至無無樂,得自我的修行。這不是天方夜譚,也非遙不可及。〔菩提只向心覓,何用向外求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有朝一日發大乘心,撥開無明障蔽,認識自我,才是徹底的覺悟,才能無自在。不從心內出發,不能直指人心,一切的其他方法手段,都只不過是興奮劑吧。

可惜老夫的同事們,有幾多人有此因緣,又多少人有這能耐可自覺覺他。畢竟大家都是俗世凡夫,看來開一服興奮劑,來一場歡喜也未嘗不可,希望最終都有得著,未至於一場空。

沒有留言: